首页
 -> 内审园地 -> 内审园地
强基础 抓质量 重转型,努力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

发布日期:2021-03-01 16:36:44访问次数:信息来源:市审计局字号:[ ]


近年来,瑞丰银行先后荣获“十大品牌中小银行”、“中国农村金融企业最佳社会责任践行奖”、“全国县域经济金融服务十佳农商行”,连续三届被中国银监会评选为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标杆银行”。审计部在行党委、审计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绍兴市审计局的深入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全行战略发展目标,提高审计站位、拓宽审计思路,把内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发展、促管理、促效益、强化内控、防风险上,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行,保障瑞丰银行持续稳健发展。2008年以来,审计部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内部审计先进集体,连续10余年被评为绍兴市内审工作先进单位。在历年的优秀内审项目评比中,累计获得省级优秀内审项目8个、表彰项目4个,有49篇内审案例和论文在省市级评比获奖,有66篇文章发表在《农村金融时报》、《中国审计报》、《浙江审计》、省市区各网站、行内刊等。2018年绍兴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交流会及柯桥区内审工作推进会在瑞丰银行召开,瑞丰银行两次作为先进典型单位向全市各单位分享交流内审工作经验,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领导和审计同仁的肯定。

一、完善内审体系建设,强化内审基础

一是健全内审组织治理体系。内审部门设在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由董事长直管,实行总行集中管理体制,并按专业条线分设资产业务、财务会计、非现场3个审计中心,审计人员29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人,注册会计师2人、注册审计师9人。二是建立夯实内审制度体系。按原则类、流程类、实施类、保障类等四个层级制订26个内审制度。同时,结合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审计流程、工作纪律等要求,自行编制《审计规范化管理手册》,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运转高效的日常工作机制。

二、创新实践新定位,抓好质量管理

深刻把握新时代赋予内审服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新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抓好内审高质量转型和实践。

1.聚焦审计重点领域,推进立项科学化。审计项目计划总体贯穿“三管两强”思路,即以决策落地为目的,管方向,关注政策执行成效;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管风险,关注经营管理缺陷;以干部廉政履职为依托,管队伍,关注权利规范运行;以全程管控为抓手,强管理,关注履职能力提升;以促进增收节支为目标,强效益,关注经济效益提升。

一是强化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键岗位员工离岗、强休审计,通过全面评价干部员工任职期间职责履行、经营决策和管理行为,有效防范个人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发生。二是通过每年对零售、公司、金融市场、运营、风险、授信、财务、人力等前中后台各条线业务运作和条线管理履职情况开展审计评价,查找条线管理中存在的制度问题、政策传导问题、业务管理问题等,促进总行管理部门进一步提升履职水平。三是通过对全行各层面年度绩效合约完成情况审计,及时纠正绩效考核及薪酬机制执行偏差,并从FTP利润、EVA、营业收入等经营效益指标评价分析,促使全行在下一年政策制定时能综合考虑和充分权衡。四是通过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宣传物品的购置、保管、使用以及非生息资产的审计调查,发现部分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存在闲置等问题,促使全行进一步规范非生息资产管理、开支,达到节俭有度、有效利用目的,杜绝各类浪费现象。

2.锻长板补短板,提升队伍专业化。一是打造专家型审计人才。一方面以条线专业特色,搭建起以业务条线为主的内部审计项目团队,挖掘每位成员长处,分条线关注业务条线经营管理情况,牵头实施与本业务条线相关的审计项目,使审计方案专业、更可行;另一方面通过内部选拔竞聘优秀员工、外部招聘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使审计队伍整体专业水平适应业务发展需求。二是搭建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平台。通过全程脱产跟岗学习、定期召开经验分享会、举行内部审计讲堂、组织专业技能提升训练营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业务知识水平。三是完善全员激励机制。通过量化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确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目标导向;实施五个职级、三个档次的审计专业任职资格评定与个人行员等级薪酬体系,最大程度挖掘审计员工作潜能。

三、致力内审改革创新,推动审计转型

1.深化审计内涵,前移审计关口。审计部负责人兼任监事会办公室主任,通过第一时间掌握“三会一层”运作情况,及时出具监事会监督意见书。如对新大楼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部通过与第三方造价控制咨询公司合作,实时跟进项目进度、费用列支、合同履约状况等,确保物资采购与合同执行过程基本满足“财权与事权分离、管理与操作职能分离”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求。

2.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审计转型。一是有效运作大数据审计小组,通过探索自助取数平台SQL数据查询、定制功能建模等数字化审计操作,将审计发现、积累的审计经验积极转化为模型思路。目前已自行设计并搭建审计模型200余个,全面覆盖信贷、临柜、中间业务、员工行为、资金理财、异地机构远程监测等方面,为精准审计抽样、问题发现、风险挖掘提供了较好效果。二是积极搭建审计项目标准化取数模块,目前已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离岗审计、村镇银行审计项目的标准化取数。这些取数模块将审计过程的取数思路进行总结、记录,从而实现今后类似项目的标准化数据分析。三是对重点审计模型进行分类梳理,按条线确定监测频率和监测责任人,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落实整改。

3.推进平台建设,实现智慧审计。在现有审计监督模式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和技术,通过建立审计管理和审计分析两大主题,打造“智慧审计”平台,实现审计分析的智能化、审计结果的可视化。一是实现审计工作智能化。根据业务发展特点实现审计模型迭代优化,通过设定监测阈值,实现审计模型的T+1自动跑批、监测、下发、反馈、统计等功能,将事务性工作、重复性工作由“人”转向“人工智能”,实现部分审计模型由人工定期监测向系统即时监测转移,自动完成审计数据分析、问题核实、流程推送等工作。不仅如此,这一智能化的流程一方面实现了点对点问题的对接,即问题直达责任人,另一方面实现了点带面的传递,即问题抄送支行/部门负责人、相关业务条线管理人。二是实现审计结果的可视化。通过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一方面将日常审计发现问题、审计成果电子化并保存在相应数据库中;另一方面实现未来审计监测数据、审计发现问题、审计事实反馈数据、审计报告等同步录入。同时,按照机构、人员、业务分类、风险大小根据管理层级、职责分工等不同予以实时展现和提醒,满足业务部门、各管理层、审计人员等不同层级和使用对象的工作需求。

4.深化主动作为,发挥服务功能。一是创建业务风险点库。结合日常审计发现,全面识别和梳理风险点,按业务条线建立相应的风险点库,并对风险点信息进行高、中、低风险等级分类。二是开展“送教”活动。将各类审计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案例课件,开展下支行“送教”活动,其中某审计员作为省联社员工行为规范风险案例课程的主讲之一,帮助全省农信新员工提升风险合规意识。三是实施“审计发现热力图”管理。通过制订标准化问题采集要素,以风险热力图为管理思维,按机构、人员、业务类别、问题定性等多维度为全行提供可视化风险信息库,加强业务风险管理。四是加强与业务部门较高频率的联动。每个业务部门选派一名审计人员,通过列席业务部门会议、加强日常工作沟通、交流等,并积极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促进条线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

(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 章红凤、骆亚峰)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