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审计学会 -> 审计学会
信息化与审计转型

发布日期:2013-05-30 00:00:00访问次数:信息来源:绍兴市审计局字号:[ ]


绍兴县审计局 任永江

 

【摘要】 信息化是审计领域的一场革命,他不仅给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同时它也为审计提供了新的理念。本文试图通过阐述信息化的涵义以及特征,探讨信息化对我国审计转型产生的影响,分析我国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同时结合当前国家审计全面转型的要求来研究应对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 审计转型 现状 手段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审计工作要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不仅局限于审计业务实施要运用计算机手段,更应从审计理念、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风险、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方法等方方面面全面推进审计转型。但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信息化的实现步伐落后于会计信息化的步伐。正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自身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需要,审计必须实现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兴衰,体现着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水平。

一、信息化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信息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二)信息化的特征

信息化经济与传统物质型经济相比较,它具有了一些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一是生产力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时代,主要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二是生产工具发生变化,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三是产业结构加速软化,非物质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四是脑力劳动者将成为社会的主要成员,随着信息发展和知识作用的提高,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日益增加,作用不断提高;五是信息化时代的管理的重点由对生产、经营和有形资产的管理转变为对科研开发、职工培训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即由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率转变为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六是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素质,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信息化对审计的影响

综合信息化的涵义及其特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和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管理的重点将发生转移,因此,审计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必然随之发生变革,从对象、内容和审计的方法、规范等诸多方面都将面临许多挑战。

(一)在信息化时代,审计环境将发生改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上结算的产生,会计信息化逐步从单机向网络发展,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突破了空间局限,会计电算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会计进入无纸化时代,传统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表将不复存在,网上交易的资料将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由计算机系统直接生成记账凭证和账薄资料、报表。由于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方法的变革,使得以检查书面会计资料和报表为主的传统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手工审计的环境将不再存在。

(二)在信息化时代,审计目标将发生变化

由于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知识资产作用增强,会计目标也因此有了变化,并影响到审计目标的变革。传统的审计目标以审核会计资料的舞弊及其后果为主要目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逐步趋向知识型,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从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满足竞争需要,越来越关注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增值能力方面的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审计为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监控手段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使审计的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审计作为经济社会“免疫系统”,其目标必须由监督为主转向提供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服务为主。

(三)在信息化时代,审计风险将日益加大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以后表达错误意见的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业务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越来越强,信息处理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加之社会和政府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工作强度加大,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的难度也在加大。而从会计因素分析,会计信息不仅受制于企业内部的舞弊因素,还要承受来自联网外部的攻击和威胁,如果企业的网络安全得不到保证,其会计信息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固有风险、会计风险和管理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的可能不可避免将会增大,审计人员如果稍有不慎,或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便有可能引发表达错误结论的审计风险。

(四)在信息化时代,审计方式、方法将发生转变

为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审计工作就必须在技术手段上加以改进,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在审计方式上,一是从事后审计转变到适时审计,无形化的网络会计实体要求进行适时审计,否则事过境迁,审计就可能无据可查。二是从就地审计方式改为向网络审计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见面,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审计。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则主要是从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或对会计报表的重点内容进行逐项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制度基础审计和以审计风险评价为基础的风险基础审计。在知识经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内控制度进入计算机,一个单位的内控制度从纸面上已很难看到,而且原有的内控制度已不能作为审计评审的依据,如何识别和评价这些新的内控制度,这是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的新的课题,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知识,培养新的技能,进行审计创新。

(五)在信息化时代,审计的对象和范围将发生改变

在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被广泛应用,使得会计资料的纸介质被新型的磁介质所取代,从而使审计对象变成信息符号,这样使审计范围大大拓展,审计人员除了对原有的审计内容和范围进行审计外,增加了以下审计事项:审查和检测系统程序及系统本身的合规合法性;对系统的内控制度进行评审;审查是否建立健全了操作机房管理制度。

(六)在信息化时代,审计的重点内容将发生变化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知识含量的提高,将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大大增加,而且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这就必然要求把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审计作为重点内容。过去我们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造成无形资产大量流失。但是由于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无法盘点,使其价值无法可靠地计量,加之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得不到充分披露。因此,如何准确地确认、核算和计量这些无形的东西,对财务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对审计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七)在信息化时代,审计线索将有所改变

由于会计系统的电算化,使一些在手工审计中的可视线索自然中断或者消失,代之的是存有会计资料的磁盘或磁带。在此条件下,审计线索主要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肉眼可视的审计线索,如输入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打印出来的一些会计资料;另一种是肉眼看不见的审计线索,如存储在软盘或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库资料等。同时由于电子商务的推行,网上交易大量增加,审计人员难以对一些经济业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这一切,都使会计作弊由手工操作变成了由机器完成,因为计算机作弊不留痕迹,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审计查证难度愈大。

三、目前我国审计转型在信息化上的现状

(一)审计思维和理念缺乏真正变革

由于政府机关的流动性较差,我们审计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的现象,仍然以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直接造成审计观念和组织方式陈旧,大多停留在手工审计的思维模式,对信息技术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未能建立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业务与技术观念,审计时未能完全将审计资源优化组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构建数据集中处理平台。

(二)审计软件硬件环境不成熟

要真正开展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环境和软件技术基础。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受审计理念的限制,在设备配置上还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转型的要求。很多审计人员不习惯计算机的审计操作,而且在我国通用的高水平的审计软件还比较缺乏,主要原因是一些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软件程序难以实现,使得审计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出现一定的困难。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多处于仅满足穿越计算机进行审计的阶段。

而且有些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在部分领域(如金融系统)实施情况的期望值偏高,随着硬件配置不断更新,但是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却不高。部分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收集信息、检索资料等阶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资料的整理、归纳,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源浪费。

(三)审计信息化开展不平衡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审计部门对审计信息化存在畏难情绪,有些还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有些仅仅将信息化作为审计的一种辅助工具。在政府审计领域中,信息化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性级别较高的审计机关的信息化水平较高,而级别较低的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受地方财力物力以及观念的限制,信息化水平较低。而且受我国行政机制的限制,一般信息化受领导重视的审计机关,信息化利用水平和资源的利用率较高,反之,就比较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一般年轻的或者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的审计信息系统的运用主动性比较高,接受能力也比较强。

(四)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们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包括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人员,一般主要由熟悉会计、财务和税务等业务的专业人员构成,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单一,而且由于审计队伍存在老化的现象,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会计、审计知识和经验,但计算机知识缺乏,较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培训学习。

从前几年的状况来看,由于社会各界对审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因此知识更新的培训不多,新知识的应用也不多,而且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和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需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助,加上审计经验不足,造成独立性不强。我们审计队伍急缺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五)审计规范、审计法规滞后

计算机信息网络应用的兴起,将直接导致全球的市场规则和行为准则发生变化,审计系统也应根据这种变化相应改变或调整自身的准则规范,否则将会因种种的不适应而被淘汰出局。目前,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在国际审计准则中,对此也有专门条款,详细说明了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和方法,我国出台审计准则中虽然已经涉及到计算机辅助及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但是对于日益发展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及随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这些规定还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要求。

(六)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目前我们国家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及审计硬件设施方面的制约,审计技术方法尚比较原始,就查账论查账,较多地采用全面详查的审计方法,审计化时较多,成本较高,而审计效果却不甚明显,即便有时采用一些审计抽样的方法,以审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居多,采用科学的审计抽样方法偏少。不少审计人员限于专业技能的限制,很多审计项目基本上很少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即便有,也往往流于形式。而以风险评价为基础的风险基础审计则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审计实践中尚难进行;即使有,审计人员对此的重视度也不够,缺少充分的审计风险评估。有些仅进行定性风险分析,缺少定量风险分析;有些仅对一般风险评估,缺少对重大错误风险评估;有些仅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缺少对审计单位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

四、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当前审计转型的主要手段

(一)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

审计要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手段要更新,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变化了的审计环境,信息化的审计对象,如果我们不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手段,审计工作将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审计人员也必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失去审计资格。因此,有关审计机关、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要进行科技形势的自我教育,从思想观念上自我加压,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审计实践中,要组织审计人员结合审计项目调查了解审计对象的技术手段变化,实现思想观念变更。

将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做好,要以“金审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基础,着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不仅要实现审计程序信息化,审计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审计管理信息化,而且还要实现审计协作信息化,审计结果信息化。

(二)培训建设一支我国计算机审计的骨干、专家和IT审计师队伍

信息化时代把知识和信息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知识基础薄弱者将比在工业经济时代更快地淘汰。而从我国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思想文化理念和专业技术储备的情况来看,目前尚属于知识基础薄弱者的范畴,审计人员知识面狭窄,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知之甚少,宏观意识和综合能力还不强,同时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计算机人均拥有量十分有限,应用范围仅限于文件检索、法规查询、文字编辑等方面。因此,要有计划地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知识培训和审计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对审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充实审计人员的知识内涵,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着力培养一批骨干、专家和IT审计师。还可以从其他专业招收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努力提高整个审计队伍的素质。

对于审计人员,一要培养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知识。既要培养审计人员的审计法律法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信息运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二要培养与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更要培养两种能力的结合运用。三要培养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理念。如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创新的理念、重要性的理念、成本效益理念、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团队合作理念等。

(三)开发先进实用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首先要突出其先进性,具有技术进步的前瞻性,国家审计要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一批审计会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尽快研制审计通用软件,可以依托国家公共通信网络平台,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先进手段,采取安全可靠的技术措施,配置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功能强、可兼用的系统软件。社会审计要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合理采纳国外一些大型会计公司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将其汉化,为我所用,开发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审计系统软件。其次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要突出其实用性,具有审计特色。国家审计要始终抓住财政审计这一重点,研制开发财政预算执行的纵向、横向的审计计算机系统,同时要重点建设好审计信息数据中心,实行系统内部网上互访和信息共享。社会审计要侧重于设计出一套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测试软件,从而解决审计实践中审计抽样、数据分析中存在的大量人为的、不客观的做法,既可节约审计成本,有效减少注册会计师的舞弊现象,更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四)制定并推行审计业务规范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标准

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必须在自身已经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各专业的审计准则和审计操作指南,并大力加以推行。审计业务规范的制定及其执行是实行计算机审计的前提,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计算机审计就是纸上谈兵无从做起。同时计算机审计应用系统的研制开发过程,也是对传统手工审计规则进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要结合计算机审计的国际规则和国家标准,制定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各种规范化、标准化文件,包括计算机审计的法律准入规定,计算机审计准则,审计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标准、各类审计数据库或输出数据的标准格式和定义等。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电算化系统的要求,包括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的标准,以及相应的内控制度。二是审计业务操作方面的要求,确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审计程序、效果评价指标和审计人员技能水平标准。三是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要求,明确其步骤、审计应用软件的标准以及该项技术的可用性和适合的计算机设备。

五、基层审计机关在信息化促进审计转型中的具体实践

笔者所在单位绍兴县审计局作为基层审计机关,进入2012年以来,在信息化与审计转型的大潮流下,按照署、厅、市三级2012年度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创优树形象,服务促发展”,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一)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规范信息化制度管理

完善的制度是快速发展的保障,绍兴县审计局制订了一系列的审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了审计信息化在审计管理应用、审计实施应用、审计信息资源建设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积极用制度来规范实际信息化审计操作,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依法审计能力。

(二)注重审计计划管理,确定计算机审计重点。

绍兴县审计局在年初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求同步确定计算机审计项目,并对全年计算机审计项目实行分类管理,设定不同的成效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审计资源,实现计算机审计价值。同时,对在编制项目计划过程中,如何评估计算机审计的可行性、确定重点计算机审计项目,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三)更新计算机信息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绍兴县审计局积极更新业务科室信息化软硬件设备,一是及时按需为一线审计业务人员更新笔记本电脑,匹配新系统的硬件要求,确保审计业务的顺利开展;二是及时升级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版本,解决了老版本数据采集模板较少、数据采集效率不高的工作难题,提高了审计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创新信息化渠道,解决实际工作难题

一是完善审计信息公开渠道,绍兴县审计局完成门户网站制作,完善了审计信息公开渠道,实现了审计权力的透明运行;二是开通了架构于局内局域网之上的数据中心功能,专门为大数据量审计项目提供服务器级别的数据库运算功能,审计业务人员只需要在个人笔记本上远程连接特定服务器,根据个人权限直接操作服务器运行分析数据,大大降低了数据运算时间,既提高了审计分析的效率,也节约了大笔的审计业务费用。

(五)注重人员素质提升,促进审计信息化

绍兴县审计局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安排计算机审计人员到审计第一线进行实战演练,在参与审计项目过程当中,审计经验丰富的一线业务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专才的审计人员密切配合,良性互补,在审计项目有序进展的同时,也达到了各方能力素质的提高;二是重视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视野的培养,局组织人员先后赴多地交流学习先进的审计信息化发展经验,同时珍惜省、市组织的审计信息化方面的学习培训机会,积极推出局内业务人员到更高层次平台去拓宽信息化视野,抓住机会,提升专业水平。

(六)积极推动数据式审计,加快应用系统开发步伐

绍兴县审计局根据自身实际,在审计信息化进程中重点推进了数据式审计在项目中的应用、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业务思路模型化并嵌置于现代信息根据中,并充分利用AO、SQL、SAS、ACCESS等各类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及业务电子数据进行多维处理和分析,做到把握总体、确定重点,观察趋势、寻找规律,发现线索、引导延伸,主要是做好两个系统: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系统与镇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系统。

结束语

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兴衰,体现着我国审计事业发展水平。我国审计在信息化的大转型下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是各个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都积极应对审计信息化,在这个大趋势下转变审计理念和组织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开发适应审计项目的审计系统,制定并推行审计业务规范和计算机审计技术标准,改进审计方式方法,进行内部控制测试与风险基础审计,让我们的审计事业紧跟信息化的潮流,与时俱进,促进我国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泽.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困惑与对策[J].审计月刊.2010(2):15-17.

[2]  丁丽娟.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审计模式的创新[J]. 商业会计. 2010 (22):25-26.

[3]  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2011年7月8日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审计署《审计情况通报》2011年第14号.

[4]  王艳. 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的组织方式与内容方法发展趋势[J].国际商务财会.2011(7):28.

[5]  吴婷婷.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6):24-26.

[6]  王金夯.“信息化推进工程”为抓手 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20):43.

[7]  周德铭,熊宛皎.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信息化能力. 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分会.2011年12月.

[8]  沈应仙. 试论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绩效审计[J].中国农业会计.2012(3):55.

[9]  应里孟.计算机审计模式的重构:导入式智能审计模式[J].商业会计.2012(7):66-68.

[10]  刘建勋. 国家治理下信息化审计能力挑战与应对.中华会计.2012-5-10.





分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